| 提要文摘: | 本书的框架体系与内容所依据的原则如下:第一,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。第二,突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为中心,文化理论为其重要基础的特点。第三,用以文化为中介的人地关系组织本书的框架体系。其具体安排如下:第一部分是绪论,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进程与学习要点。第二部分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理论。这里是以 Terry G. Jordan的 The Human mosaic 一书中的理论部分为基础作了介绍。其内容分为:分布区,扩散,文化生态学,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。对文化生态学中的人地关系有:环境决定论,可能论,适应论,生态论,环境感知和文化决定论。除此以外还介绍了汤因比的"挑战与应战"的人地观,布兰代尔的"三时段"论,韦伯的"思想在社会发展中作用"以及M.L.托马斯的人口,自然环境,技术与社会组织相互关系。第三部分介绍人口,将其放在前面是要体现人地关系以人为主的观点。这里的人是从群体出发。由于目前很少学生再学人口地理学,故分量稍有增加。该部分为两章,即“人口与发展”,“人口的分布与迁移”。它体现了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与动态的关系。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。这部分看似属于经济地理范围而不应在这里介绍,其实,作者考虑的是,文化的发展受其经济基础影响很大,离开基础就很难理解其上层建筑的文化。另外,农业与工业不仅影响其文化,而且还有农业文化、工业文化,而且农业与工业的出现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。因此,这两章是以其发展作为主线,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的,同时,其时空发展总是与有关因素的分布相互联系的。所以,这两章成为本书的不可缺少部分。第五部分是人文地理学的主体部分,有种族、民族、民俗、语言、宗教、聚落、旅游、行为、政治等方面内容,共七章。第六部分,介绍人文地理学在进入21世纪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。分别从环境问题,政治地理的"合"与"分"的空间格局与景观建设三个方面着手。 |